“一杯土,尚巍然,问他铜雀荒台,何处寻漳河疑冢? ”刘备的坟墓夯土砖砌,垣墙环绕,成圆形,至今还在武侯祠里耸立着,还在接受人们的注目礼。那么曹操的墓呢?据说,他为了防盗,在漳河边做了72座假坟,但这些已无迹寻觅,更不要说为了二乔而修筑的早已荒芜的铜雀台了。
武侯祠又名“汉昭烈庙”,原先专为祭祀汉昭烈帝刘备的,武侯祠在它的旁边,后来大家觉得诸葛亮死后也应该去陪伴刘备,于是就将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。大家又感到,诸葛亮的名气比刘备大,于是干脆让君让位给臣,就叫武侯祠吧。不过,君臣终究不能颠倒的,我看到的武侯祠大门上头仍题着““汉昭烈庙”四个大字。而“武侯祠”三字只写在大门左侧墙壁上,如不留神还不一定看得到。
现在有人说,刘备行“仁义”是假的。我以为不假。
当年刘备大败于曹操,从新野逃往江夏,一路上跟随的百姓有10万人之多,“日行十余里”。面对追兵,情势十分危急,手下劝说刘备别让百姓再跟了,省得全军覆没。可刘备说:“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,今人归吾,吾何忍弃去!”坚决不抛弃百姓。在危及自己性命的时候,能仍念念“以人为本”,愿与民众同生共死,难道是假的?赵云长坂坡救了刘备儿子阿斗,刘备将阿斗摔在地上,说可以没有儿子,但不能没有赵云。我想这也不是假的。刘备“有王霸之略” ,“枭雄之姿”,“知人待士,盖有高祖之风,英雄之器焉。”他岂可为一小儿而损折十分得力的大将,进而影响他的图谋方针!
更有人说,刘备将死时,托付后事,假惺惺对诸葛亮说,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(指阿斗刘禅)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说这是试探诸葛亮。如果诸葛亮稍有得色,刘必杀之。我以为刘说的不是假话,是真心实意的。他“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,而心神无贰,诚君臣之至公,古今之盛轨也。”要知道,从“三顾茅庐”起,刘备、孔明就连成一体,刘备极端信任孔明,面对别人的挑拨离间,他正告说: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,愿诸君勿复言。”而孔明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天下皆知。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”他俩的关系,正像武侯祠中的一副对联所谓。其上联:“惟此弟兄真性情,血泪洒山河,志在五伦存正轨”。刘、关、张、诸葛孔明等人都是以“仁义”为纽带,以刘为核心,才创造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! 刘禹锡赞他们道: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杜甫道:武侯祠屋长邻近,一体君臣祭祀同。
“勿以恶小而为之,勿以善小而不为。惟贤惟德,能服于人。”这是刘备给刘禅遗诏中的话,今天仍可教育我们!
说也怪,我进了祠,转来转去,竟没有转进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中。也许对他的事迹比较熟悉,也许对刘备这位只做了二、三年的皇帝专注了一点而忽略了那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发明家(据说,他还是音乐家和书法家)。但这,丝毫不妨碍对他的深深崇敬。今晚,重温他的《诫子书》,犹如对自己的身心又过滤了一般,显得又清明起来。
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。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冶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”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