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落影如画

高松漏疏月,落影如画地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(原创)华山遐想  

2008-11-02 16:22:57|  分类: 旅记.摄影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一亿多年前,秦岭之北,渭河之南,一块完整巨大的花岗岩“削成而四方,其高五千仞,其广十里”,从而构成了“奇险天下第一山”,因其山峰“远而望之若花状”,故称华山。据说,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有人考证,“中华”、“华夏” 皆因华山而得名。

上学时的一本地理书,让我晓得西方有华山;一部《智取华山》的电影让我对“自古华山一条路”有了视觉上的认识。但是,当我真正抵达华山脚下,仰望刀削斧劈的山崖山峰时,心灵感受了真正强烈的冲击——这么高峻这么陡峭的山,人们是怎么爬攀上去的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听说,历史上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、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,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。我就想,难道当年李白、杜甫们都不惧天梯欲断滚石临头,他们写下的诗篇会不会是一点实践加上一幅想像?

回来后,我在网络上找古代名人咏华山的诗词。宋朝宰相寇准写过一首有名的《咏华山》:“只有天在上,更无山与齐。 举头红日近,回首白云低。”依我看,这是一首没有特色的诗,随便登上那座山,这诗都适用。也难怪,他写此诗时才七岁。李白有一首《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》诗,极言西岳华山的高峻壮观。其中写道:“西岳峥嵘何壮哉,黄河如丝天际来。... 三峰却立如欲摧,翠崖丹谷高掌开。...石作莲花云作台”。他登上过北峰没有也不一定,像李白这样的浪漫诗人,想像力特别丰富。还是唐代文人韩愈实在,他“曾偕数人同游华山,登上苍龙岭时,只见下面万丈深渊,白云绕路,不堪回首,顿生绝望之念,便写了一封遗书投在崖下诀别,后来华山所在地的官员把他救下山来”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闲话休说。我喜欢游玩,最喜欢的是自然景观。这次能到华山,心情大悦,信步而观联我所想留我所景。我钦佩那些真正的驴友,他们不投机取巧,一往无前奋勇攀登华山最高峰。我却叶公好龙式,随团坐索道往北高峰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过索道自有其好处,因为凌空而上,透过轿厢,可以清楚地俯视平视华山周围和地面的壮丽景色。我端起相机,频繁侧身,拍下了自以为好景的照片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北峰海拔1614.9米,为华山主峰之一,是华山五峰中高度最低的山峰。我也不知道什么景点,只觉得景色入眼的就留照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北峰上有一处显然是人为设立的景点,但让游客丝毫不觉得生硬。那就是在一个平台上,立了一块石头,上书“华山论剑”四个大字。我一下子喜欢上了,金庸笔下的人物纷至沓来,栩栩如生。我仿佛亲眼看到了东邪、西毒、南帝、北丐、中神通五人为争夺《九阴真经》,在华山顶上斗了七天七夜的情形;又仿佛看见黄蓉为使她的郭靖夺得第二次华山论剑第一,伶牙俐齿将欧阳锋逼疯的情形。郭靖傻人有福,我想,男人实在不能太聪明,太聪明享受不到好爱情。

我微笑地看着一个接一个的游客在论剑石牌旁拍照留念。我也开着相机镜头,像是要捕捉什么,终于,熙熙攘攘中,一个小黄蓉般的形象出现在我的镜头上,我按下了快门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顺栈道下又上,眼前一块花岗岩巨石。使我惊奇的不是巨石上的字,而是底下:那石块没有根,犹如天上掉下来就屹立在山峰之上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更奇怪的是,巨石一边有门,显而易见里面可住人。我又联想,那华山派十四代大弟子令狐冲极有可能便在此内面壁思过。就在这里他习成了风清杨的独孤九剑,也在这里,他所深爱的师妹舍他而去。男女之情,完美无缺的几乎没有!岳灵姗的“青梅如豆”、“雨后乍逢”、“同生共死”的冲灵剑法,终究没能和令狐冲合二为一。遗憾吗?不遗憾,命运如此性格使然,爱,大概就是这样的!

站在华山顶上,我有意遥望极目处,也许自己的眼力不足,也许那天没有阳光明媚,我看不到黄河。李白诗中说,“黄河万里触山动”,“ 洪波喷箭射东海”。他应该是站在北峰上看黄河的,他看见了,并留下壮观诗篇,可我没能看到。我想,这就是伟大与渺小的区别吧,伟人的目光直透天际风云,而我等凡人,却只能瞧见脚下的沙砾。可凡人自得其乐,自消烦恼,风不吹之,浪不击之,安哉乐哉!就像自己此时此地拍下的影像,广阔的天地间,静在微风里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06)| 评论(3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